【双拥潮涌彩云南】鱼水情深历久弥新——云南省麻栗坡县人民武装部双拥工作纪实

[ 发布时间:2022-12-01 来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时代变迁,变不了拳拳拥政爱民之心;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云南省麻栗坡县人民武装部始终弘扬军政军民团结光荣传统,深度开展军政军民融合与互帮共建活动,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军爱民、民拥军,谱写了一曲曲军民连心的隽永乐章,演绎了一段段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


老山精神永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人武部始终把发扬好军政军民团结一心这一光荣传统放在首要位置,以传承老山精神为载体,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巩固和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血肉关系。


“虽然我退休了,但理想信念不会退,老山精神不会丢,拥政爱民鱼水情怀不会变。”干了一辈子基层人民武装工作,刚刚从县人武部退休不久的职工刘孝辉说。刘孝辉多次参加支前作战,深知老山精神的含义,深知军民团结的力量,要把军民鱼水情带入社会,发挥好余热作用,为美丽边疆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他用自己退休工资为下金厂乡某联防所队员购置服装、生活用具、搭建厨房,规范联防所建设,改善联防所的生活条件;他将筹集到的18000个保温杯,分发给了天保镇老寨小学、帐篷小学等8个小学。


县人武部充分利用麻栗坡烈士陵园、南疆记忆陈列馆、坝子雷场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民兵开展驻地红色资源挖掘传承与教育保护工作,传承弘扬老山精神。把老山精神融入人武部各项工作,引导青少年关注国防、学习国防、热爱国防;组织17名麻栗坡县支前参战老民兵英模进军营、进学校、进机关与入伍新兵、老师学生和单位职工讲红色事迹、述光荣传统;利用双拥主题广场、主题街道、主题公园宣传老山英雄故事和榜样人物,广泛开展国防教育群众性实践活动,组织国防影视放映;组织“八一”军事日活动,每年派出干部职工到学校、党政机关为学生和党政机关青年干部开设特色国防教育课,让老山精神代代传。


人民武装爱人民


人民武装人民建,人民武装爱人民。曾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表彰的县人武部上校部长李保红说:“我个人长期在基层、在边防,单位和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麻栗坡这片热土和人民的养育。”


“有县武装部的帮助,我有信心把书读完。”家住麻栗坡县董干镇嘎啊村委会白菜田村小组的学生侯天英,现在麻栗坡县民族中学读高二,家里父母身体不好,经济收入差,几度想放弃学业,幸好有县武装部的关心和帮助,才得以继续读书。她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完成学业后,也要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县人武部对帮扶村贫困学生实施一对一助学工程,累计捐资助学15万余元,惠及41名学生,还联系驻港部队与天保口岸学校建立“扶贫助学、共建兴教”帮扶机制,三年来捐赠助学资金达130万元。


多年来,县人武部时时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为群众排忧解难落实到行动上。县人武部先后挂钩帮扶两个村委会共77户贫困户301名群众,累计协调投入资金上百万元,为帮扶村修建蓄水池、维修公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红柚产业种植等,帮扶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先后征集贫困户青年63人,其中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王喜,先后受到共青团中央、国务院表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全额保障92名民兵参与边境疫情防控,每月人均收入3000余元,既实现经济收益,又加强边境管控。


关键时刻冲上前


“把边境线上条件艰苦的卡点交给我们,我们组织民兵坚守。”这是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麻栗坡县边境疫情防控值守研判会上,县人武部参会领导第一个请求任务,并身先士卒,带头值守、巡逻在边境疫情防控一线,为筑牢边境疫情防控钢铁长城奉献人武力量。在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县人武部在人民健康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冲上前,把最艰苦的任务抢到手、扛上肩,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位于八布乡荒田村委会坪子村小组315号界碑旁的卡点,是全县最艰苦的一个边境疫情防控卡点之一,海拔1000米左右,巡逻路上蚂蟥特别多,每次巡逻民兵们都会挨不少蚂蟥叮咬。其中李大林挨得最多,每次巡逻脚上腿上身上都爬着干蚂蟥,有的已把肚子吃得鼓鼓的,听起来就让人全身起鸡皮疙瘩,但作为前线的一名值守民兵,他没有退却,始终坚守着,每次巡逻都抢着去。他说:“我们受点苦,受点累,不怕,只要能守住身后的人民健康安全,我们无怨无悔。”


边安民安、民安社安、社安国安,县人武部始终把维护边疆稳定作为主责主业,每年落实民兵整组、民兵训练工作,构建常态稳固的基干民兵队伍,组织民兵开展应对突发事件情况演练,联合边防连队、公安开展打击“三非”、走私巡逻执勤活动,支援地方社会维稳和安全防范工作,民兵队伍已成为县、乡党委政府的拳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