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3-11-27 来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猛硐瑶族乡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历史底蕴深厚,拥军爱民传统悠久。战争年代,无数优秀的猛硐儿女与英勇顽强的人民子弟兵一道,用鲜血、青春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和祖国领土的完整。长期以来,猛硐乡各族儿女始终传承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传承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谱写了爱国拥军佳话。
主动作为,高站位落实双拥工作
为确保双拥工作有力开展,猛硐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将双拥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纳入班子分管重要事项。设立乡级退役军人服务站1个,配备双拥专职人员1名。设立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5个,配备双拥工作联络员5名,形成双拥工作网格化。主要领导每年组织召开议军会议、军政军民座谈会,与驻地部队保持密切联系,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军事日等双拥活动,全乡双拥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突出,2020年荣获“麻栗坡县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铭记历史,传承爱国拥军光荣传统
战争期间,猛硐乡涌现出了很多爱国拥军先进模范。张翠黄大妈,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子弟兵的满腔热爱之情,发动家人支援前线。丈夫和儿子上阵地抬伤员,为部队送物资,自己义务为官兵补衣服500余件,10余次上前线慰问部队,官兵亲切地称她为“士兵们的好妈妈”。她先后荣获“云南省支前模范”“子弟兵的好妈妈”“全国三八红旗手”“成都军区支前模范”“拥军标兵”“战士的母亲”等荣誉称号。1986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徐桂英大妈也一直坚持到前沿阵地送物资、抬伤员、缝衣服,为战士们提供住处。如今她依然在每年春节、清明等节假日,带着家人一起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一年都没有落下。她家那一箱箱战士们写来的书信,那挂满两屋子墙面的锦旗背后,是一个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在英雄辈出的猛硐乡还有很多很多。
新时代的猛硐乡,始终铭记历史、继承传统,一如既往地拥护人民子弟兵,支持国防事业,把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优先事项”进行安排,做到双拥经费优先保障、涉军问题优先解决、军队发展优先支持、军人事务优先办理,想方设法为部队提供便利和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使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深入宣传,让爱国拥军蔚然成风
猛硐乡长期坚持爱国拥军从小抓起,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红色资源,将双拥、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建设发展和教学工作中。2003年至今,响水小学与驻地某连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每周官兵到校与师生升降国旗,给学生上体育课和爱国主义教育课,教军体拳,帮忙整理内务,为学生理头发,讲述军营故事,做学生的贴心人。
猛硐乡每年都邀请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老兵回到第二故乡为中小学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近两年来,邀请了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战斗英雄毛羽亮、一等功臣胡国桥、刘海洋及爱国主义教育演讲家蔡朝东等到响水小学讲述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
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开展双拥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宣传外,以绘画、实施红旗飘飘工程等形式,在公路沿线、部分村寨分别打造了“国防路”“双拥房”。每家每户插国旗,整条“老山路”融入当地红色文化和双拥元素,彰显着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气息,大力倡导爱国拥军、强边固防氛围。成立老山女子民兵宣传队,深入学校、村社、企业与学生、群众开展老山精神宣讲,讲老山故事、上红色情景党课,参与相关仪式活动,为游客讲解引导,深入传承和广泛宣扬红色文化。
交融互助,军民鱼水情越来越深
猛硐乡坚持军地互动经常化,密切军地联系、凝聚军民共识、促进资源共享,谱写了一曲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乐章。
2018年9月2日,猛硐乡发生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驻地官兵、边防武警、消防战士、扫雷部队和公安民警闻令而动,充分发挥视频调度、无人侦查和远程指挥等现代科技作用,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援,与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一道,全力以赴转移和搜救受灾群众,圆满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如今,灾后重建的道路也被命名为“双拥路”“戍边路”“卫国路”等。
疫情期间,猛硐乡组建了30余个军警民联防小组、应急小分队积极开展勤务查缉、巡边固防等工作,全乡军民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机制,用坚实的臂膀扛起了抗击疫情的重任。至今,仍有23名民兵坚守在边境线上的5个执勤点,为强边固防作贡献。
新时期的猛硐乡各族儿女,将始终不渝地传承弘扬“老山精神”,坚持不懈地巩固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关系,忠诚履行“为国守边、为国守门”的职责使命,扎实做好双拥各项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爱国拥军新篇章。
秘书处、麻栗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