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个荣光身影,是双向奔赴的赤子之情

[ 发布时间:2025-06-17 来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1300个荣光身影,是双向奔赴的赤子之情

严 璐


时光回溯至2020年秋,当一位参加疗养的老兵哽咽着说要把我“打包”带回大理时,当老兵摩挲着纪念杯泪光闪烁时,我彻悟:优抚对象疗养从来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6年间,从青涩保障员到服务组织者,我亲历了约1300个荣光身影在春城留下的感动印记。老兵们用生命镌刻的精神图腾,时刻淬炼着我的服务初心。


图片1


朴实的话语,照见精神的高度。6年来,听疗养对象说得最多的话是“感恩”,说得最频繁的词是“感谢”。感恩活着,比起牺牲在战场的战友,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幸运;感恩党和政府,国家没有忘记他们;感恩美好生活,现在的三餐四季已然知足;感谢热心服务,他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有全身弹痕累累的自卫反击战英雄,有数十年未出县城的农村退役老兵,有将白发藏在朴素的头巾下的烈士父母。明明命运予他们以风雪,他们却报之以春风,绝口不提自己的奉献和功勋,只有满心的感恩感谢和知足。他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真正的崇高,是历经烽火仍葆有赤子之心。这份历经沧桑仍灼灼燃烧的生命热忱,已成为穿透岁月的精神坐标,鼓舞我们不断前行。


服务的刻度,丈量初心的厚度。以心换心方知重,细微深处见尊崇。做好这群最可爱的人服务保障工作,应该从内心认同出发,源于真情实意。6年服务标准迭代升级,从推轮椅登景区的汗水,到为抗美援朝老兵拍照传亲情的专注;从影院灯光音量的毫米级调试,到保温杯上定制铭文的温度传递;从送到床边的餐食,到深夜送医的彻夜守护和送上帮扶资金……增进的是服务精度,更是情感浓度。无数工作细节的打磨、工作温度的提升,在看到老兵游览海洋世界、体验新技术时的新奇和兴奋,看到手写感谢信上“比儿女更贴心”的朴实话语时拥有了意义,所有专业规范最终都指向心灵的抵达。


疗养对象总说感谢党和国家给予疗养机会,却绝口不提胸口的军功章;总感念工作人员“如家人般温暖”,却忘记自己才是山河无恙的铸盾人。正是这份“只念他人予恩,不言己身功勋”的胸襟,让我更加坚定,优抚工作的温度,不仅在各项报告的数据里,更在那些紧握的双手、湿润的眼眶中。我们应该冲在服务保障退役军人的最前沿、第一线,唯愿以我辈之炽热服务,化作抚平岁月褶皱的暖流,让所有奉献者的荣光,永远闪耀在云岭大地的晨光里。


(作者系云南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拥军优抚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