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上的糖果

[ 发布时间:2025-08-23 来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八月的滇西,细雨如纱,山色空濛。客车沿着龙陵和腾冲的公路蜿蜒前行,窗外是连绵的翠峦与静谧的村庄。


80年前,这里是炮火连天、血沃焦土的主战场;80年后,硝烟散尽,山岭复绿,只有未曾掩埋的战壕与弹坑,仍在无声诉说那段壮烈的历史。


1


松山在薄雾中静默。沿着步道向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间的回响里。最令人动容的,是一尊尊雕塑以战斗姿态凝铸于山间,他们中有士兵、军官、娃娃兵,还有盟军与民工。 最令人眼眶灼热的,是每一座雕像脚下,那一堆堆静静安放的五颜六色的糖果。


水果糖裹着鲜艳的糖纸,巧克力仍然闪着锡箔的光泽,奶糖微微反着光,风一吹,糖纸簌簌作响,那声音极轻、极细,却仿佛比任何纪念碑前的誓言更穿透人心。


不时有游客走来,俯身放下手中的糖果。他们中有的是一家三口,父母牵着孩子,轻声讲述过去的故事,孩子踮起脚,认真地把大白兔奶糖放在小战士的手上、口缸里……这是中国人最朴素最真诚的善意。


2


善良无需宏大叙事,一颗糖、一个鞠躬、一刻安静,足矣。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都选择默默驻足,看着铭牌上这些英雄的生平,然后轻轻剥开一颗巧克力,留在雕塑脚下。每一个普通人用最柔软的方式,表达着一个民族不忘恩情、向往和平的淳厚本性。而在那些面容稚嫩、个头瘦弱的娃娃兵雕塑前,糖果堆得尤其多,几乎堆到了他们破旧的绑腿和磨光的草鞋边。


3


这一切,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行为自觉——是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含蓄而深情的怀念方式。我们说不出的话,糖果替我们说;我们忘不了的人,岁月也带不走。仿佛我们隔着时空,仍想给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补上一口来不及尝到的甜。这是一种深植于中华民族骨血中的善良与温柔,是对和平最本能的渴望与守护。


4


沿着崎岖山路往下,抵达怒江岸边的惠通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铁索桥,桥身斑驳,木板苍老。1942年,它曾是维系抗战物资的生命线,也是阻击日军东进的关键屏障。如今,他是一位安详的老者,静卧江上。惠通桥下游,是60年代建成通车的红旗桥,上游是一座崭新的跨江大桥,一上一下,见证历史,传承历史,亦在创造历史。桥下怒江奔腾不息,水声如雷,像是永远唱不完的壮歌。


暮色渐合,江水泛着黄色的光。此时,松山上的糖果应当又多了许多。它们在一点点累积,甜意在一丝丝渗入红土,仿佛大地正在代我们完成一场庄严的许诺:你们想要的甜,我们带来了;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我们正好好过着。


5


第二天,我们拜访了102岁的抗战老兵何绍从。他坐在藤椅上,精神尚可,耳力欠佳,声音低沉却清晰。说起参加的强渡怒江战斗,他两眼放光,“那打得叫一个惨喏!但再惨也要把鬼子赶出去!”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转而露出欣慰的笑容,笑得跟松山上的糖果一样甜。


因为松山上的糖果,穿越80年时光,从一代代中国人的手中传递而来,最终停在当今中国人的身边。它们不曾言语,却成了共通的语言:甜蜜应该属于每一个人,而不该只是战争的回忆。这是中国人最典型的表达——用最柔软的方式,承载最厚重的情感和最坚定的信念:不忘苦难,更珍惜和平;缅怀先烈,也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