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5-10-11 来源: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在云岭大地的基层一线,有许多退役军人坚守“退役不褪色”的信念,将部队培养的优良作风带到新岗位,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续写军人荣光。今天,让我们走近镇雄县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申时金、申朝兄弟和漾濞县中心敬老院院长雷宏,看看他们如何续写军旅荣光。
申氏兄弟:兄弟同心践行使命
在镇雄县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基层一线,有一对“特殊搭档”——大湾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申时金和木卓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申朝。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更是先后身披戎装的退役军人,如今并肩扎根服务战友的“第二战场”。
申时金(左一)
哥哥申时金的军旅生涯虽短,却炼就了“事事争先”的韧劲。1995年他怀揣报国志入伍,1999年退伍后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对辖区内每一位退役军人的家庭情况、就业需求、政策诉求都烂熟于心,被战友们亲切称为“活台账”。“咱当过兵的人,要干就干到最好。”这是申时金常挂在嘴边的话。在2025年度优抚对象年度确认工作中,他带领大湾镇服务站团队创新推出“线上指导+上门服务+异地协作”模式,仅用15天就完成全镇230余名优抚对象确认工作。今年雨季,大湾镇部分区域遭遇暴雨内涝,申时金第一时间召集当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带头冒雨清淤、转移物资。今年三月,申时金将刚满18岁的长子送入军营。“把孩子交给国家,让他继续穿好我们家的‘军装’,这是最光荣的事。”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这个家庭的红色传承。
申朝
2001年入伍的弟弟申朝,服役期间因表现突出荣立维稳先进个人1次、三等功3次。到木卓镇工作后,他不仅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做扎实,更擅长用文化活动凝聚战友情感。2025年八一建军节,他策划的“感党恩跟党走唱响红歌迎八一”主题活动,吸引120余名退役军人及家属参与。
虽分属不同乡镇,兄弟二人却始终保持着“比学赶超”的默契。申时金借鉴木卓镇“文化聚魂”经验,在大湾镇推动“老兵宣讲团”工作;申朝则学习大湾镇“精准服务”模式,在木卓镇推行“退役军人需求清单”管理。“我们俩经常通电话,不是比谁做得好,而是互相聊经验、找不足。”申朝笑着说,“既是兄弟,也是‘战友’,一起把服务战友的工作做好,比啥都强。”
雷宏:从守家卫国到守护“夕阳”
在漾濞县中心敬老院,提起院长雷宏,老人们总说“这娃比亲儿女还贴心”。
自脱下军装扎根县域养老事业以来,雷宏就把“为特殊老人筑家”当作新“使命”,用军人的严谨与温情,让45名孤寡、失能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度”。
每天清晨,雷宏都会先到敬老院转一圈:看看张爷爷的药够不够,问问李奶奶昨晚睡得香不香。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他坚持了多年。“老人们没亲人,我们就得把细节做足,让他们感受到被在乎。”雷宏说。院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专门安排员工结对照护,从喂饭到擦身,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有老人心情不好,他就搬个小板凳坐在身边,讲自己在部队的趣事,直到老人露出笑容。
63岁的田奶奶最懂雷宏的好。无儿无女的她受精神问题困扰,雷宏得知后,主动帮她联系相关医院。2025年3月,一通“田奶奶被殴打致骨折”的电话,让雷宏急得一夜没合眼,立刻安排车把田奶奶送到陆军第七十五集团军医院,亲自核实情况。当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的症状是胸椎、腰椎退行性变,不是被打造成的,他悬着的心才放下。随后,他又亲自开车送田奶奶去大理州医院做手术,每天忙完敬老院的事就往医院跑,直到田奶奶康复。“我这辈子没享过儿女福,却享了雷院长的福。”田奶奶拉着他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
如今,走进漾濞县中心敬老院,总能看到老人们的笑脸:有人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有人跟着员工做康复训练,还有人围着雷宏听故事。这位退役军人,用自己的“铁血柔情”,把“陌生人”变成了“亲人”。
在云南,还有许多像申氏兄弟和雷宏一样的退役军人,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在平凡的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军旅荣光。
来源:昭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漾濞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